孔子的人性论与社会治理思想

时间:2025-04-27 14:28    来源:     阅读:

光华讲坛——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第6746期

主题:孔子的人性论与社会治理思想

主讲人:厦门大学哲学系 冯兵教授

主持人:社会发展研究院 潘斌教授

时间:5月9日18:30-20:30

地点:柳林校区经世楼C201

主办单位:社会发展研究院 科研处

主讲人简介:

冯兵,重庆奉节人,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礼乐哲学、宋明理学(朱子学)。出版专著《伦理、政治与礼乐哲学——先秦儒学的三个面向》《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研究》等,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随笔等上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5项,获得福建省领军人才、厦门市重点人才及山东尼山青年学者等人才称号,先后赴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地区交流、访学,主要学术兼职有闽学会副会长与中华孔子学会、朱子学会等理事,以及《国际孔孟学刊》执行主编等。

内容提要: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明确提出了人性的命题。而人的本性究竟如何,对此他的论述却是含糊的。尽管如此,后世学者并没有因为孔子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的隐晦未明而放弃对其进行辨析。迄今为止,对于孔子人性观的伦理分析主要有人性善、人性恶、性无所谓善恶三类。主讲人以为,上述几种观点均有失偏颇,不能概括孔子人性思想的全貌。通过对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及其“仁”“礼”思想中隐含的人性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实质上是持善恶混存的人性观。孔子因为对人性中有善有恶的潜在认识,决定了其社会治理与道德教化(即“习”)有既重内在的“仁”也重外在的制度化规范之“礼”的特点,也分别成为了他以“仁”匡时济世、以“礼”明人伦治国家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的伦理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 webmaster@swufe.edu.cn     蜀ICP备 05006386-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