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至28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暨《中国金融学》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教材局、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金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领导,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149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陈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讲话,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学校党委书记赵建军、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代表主办方致辞。
陈矛指出,教育部组织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编写的两本《中国金融学》教材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研讨会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总结教材编审经验、推动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并从教材使用、队伍培训交流、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武世兴表示,《中国金融学》教材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和首批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要从思想引领、优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推进教材推广使用,提升育人效果,加快构建相关课程教材体系,提升金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谭方正指出,两本《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发行与教学使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建构意义和教学引领作用,是高校和高教社践行精品教材打造的生动实践,高教社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做好教材后续配套资源开发、教学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
赵建军表示,财经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使命。《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是西南财经大学服务教育强国、金融强国建设重大工程。作为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对中国金融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更好发挥教材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人才自主培养中的链接作用,更好服务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着力推动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转化为学术命题、学理观点、教材体系,将《中国金融学》教材从“静态的知识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教学对话载体”,持续为把中国系列原创教材建设成效更好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育人实效、推动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西财力量。
马海涛指出,构建中国自主金融学知识体系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的光荣使命。《中国金融学》教材为体系构建贡献了高校智慧,中央财大在相关理论研究阐释、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深耕,将继续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阐释、推进教材使用完善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会上,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作为主编分别介绍了教材的指导思想、逻辑主线、内容特色、适用范围和未来关注方向等。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强调教材体系建设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突破学理本位局限,强化国情融入,实现学理逻辑与国情逻辑辩证统一,构建高质量教材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伟指出《中国金融学》教材编撰具有开创性意义,立足中国实践、融入党的创新理论,为构建中国金融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充分彰显理论自信。

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金融学原创性教材建设”“《中国金融学》教学与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等主题,从多维角度展开研讨。
《中国金融学》教材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立足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是学校践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使命的关键举措,服务教育强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是建校百年之际,依托学科优势与教材建设经验呈现的标志性成果;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推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责任的生动实践。